信報財經新聞 2010-10-12
生態藝術游走破格與規範之間
萬物有靈。卡夫卡留意到,自從大氣層穿了洞、資源價格不斷暴升,「環保」便成了地球人的吶喊口號,近年較潮的用語是「低碳、綠色」,工程界率先推出「吸碳」建築、香港中樂團都改用環保樂器,藝術界用循環物料做創作也是近十多二十年的事。
不過, 卡記以下介紹的生態藝術(Eco Art),就是比較新穎的一種藝術媒體,與其說是形式或派別的創新,倒不如說是一種「新態度」更為恰當。
還未認真了解生態藝術前,卡記天真地以為生態藝術等同環保藝術的循環使用廢料,原來理念不是這麼簡單。生態藝術創作有國際標準:「作品概念以反思環境及生態平衡出發,把破壞與浪費減至最低,紀錄式或開放創作過程作透明度,呈現可持續性及保育問題。」歐洲、美國、日本甚至台灣的藝術家,早在上個世紀已發展生態藝術,把宏觀的哲學思想融入藝術,以前主要稱為綠色藝術(Green Art),近兩三年才普及地用Eco Art,先鋒有Agnes Denes、Mel Chin 和Patricia Joha nson 等,他們的創作讓人重新思索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。但在香港,生態藝術鮮為人知,發展也尚未起步。
不要掛羊頭賣狗肉
卡記知道香港有一班環保鬥士兼藝術家,他們為了推動藝術多樣性,特地聯同本港的環保組織,計劃於周日(10 月17 日)至明年2 月,分三期舉行名為《回收作業》生態藝術展,希望藉着把浪費和生態破壞減至最低,另外更會利用回收物料作實驗性創作,藉此令人反思生態保育與生活的關係。
「香港藝術在生產和消費的社會形態上,傾向把創作結果(即藝術品)視為創作終極目的,故創作過程會『不擇手段』地重複嘗試,不自覺浪費物料、製造垃圾,對自然生態造成影響, 『藝術』成為這種破壞行為的擋箭牌。」策展人二犬十一咪跟卡記詳細解釋她的理念,指不少環保藝術是「掛羊頭賣狗肉」,並指出推動生態藝術的十萬個困難。
「藝術家講求突破框框、顛覆物料,但生態藝術偏偏限制他們要用廢物,更承諾創作過程要近乎零污染,基本上是個非常大的矛盾和分歧。」小眾藝術大理念為了貫徹生態藝術的精神,是次展覽除了用廢物作原料外,也會開放創作透明度,以呈現保育元素,最後會以報告形式發表。展覽內容頗為全面,二犬及舞台設計者阮漢威變身「回收員」,親身體會本地回收情況,採集了七千個棄置玻璃瓶、舊報紙、舊衣物等,再將之分解、再造、重現。展覽後,部分物料將繼續履行其「回收」使命,循環再造,可持續發展下去。
除了有「玻璃再生璀璨」等裝置藝術外,阮漢威則全程用劇場廢物創作;音樂治療師陳偉光和徒弟許諾則會用自然的聲音作音樂治療;編舞家黃靜婷則會與天然物料如樹枝作互動表演。
「誠實看你遺棄了什麼,廢物本來不存在。」談到這小眾藝術的大理念,二犬十一咪如是說。關心藝術和環保的同道中人,不妨拉大隊參與是次展覽,說不定會刺激看官的綠色新思維。
編按︰展覽日期及地點為10 月17至30 日於中環天星八號碼頭;11 月13至15 日於南丫島大灣肚沙灘;明年2月18 至26 日於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堂留足展覽廳及戶外。
卡夫卡
kafka@hkej.com